西游记读后感14篇
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,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,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。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游记读后感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西游记读后感1也许是电视剧先入为主的缘故,四大名著中,唯独《西游记》读的遍数不多,且有囫囵吞枣之嫌疑。近来听说“三打白骨精”被收入小学生课本,成为五年级学生必学课文,学生学习后还要写读后感,不免又激发了重新阅读原著的兴趣。
“三打白骨精”出自《西游记》第二十七回,原题是“尸魔三戏唐三藏,圣僧恨逐美猴王”。故事大概是这样的——
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,行至白虎岭前。在白虎岭内,住着一个尸魔白骨精。为了吃唐僧肉,尸魔三次分别变化为村姑、老妇和老翁。白骨精打动了唐僧的怜悯之心,但三次全被孙悟空识破,都被金箍棒打死。但唐僧却不辨人妖,在猪八戒的煽风点火下,一再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,违反戒律。最终,唐僧写下贬书,与孙悟空断绝师徒关系,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。
小时候每次看到这里,无论是电视剧还是书本,心中总是既叹又气。叹的是行者本领高强,降妖伏魔,尤其对他那一双火眼金睛羡慕不已,日思梦想自己也有那七十二般变化;气的是唐僧没什么本事,就会念紧箍咒,认不得妖精,一次又一次被骗,还把孙悟空给赶走,而猪八戒、沙僧又没什么用。
今日重读原著这一章节,蓦然发现它其实是《西游记》最精彩的一回,也是最有矛盾冲突,情节最跌宕起伏的一节。短短一回章节里面,将唐僧的慈悯无知、孙悟空的胆识情义、猪八戒的唆嘴私欲、沙僧的一言不发、白骨精的鬼蜮伎俩表现得淋漓尽致、入木三分,使人一读之下,再也难以忘怀。
“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,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。”于佛家而言,更是讲究因果报应,有因必有果,有果必有因。这一章回中,“因果”贯穿始终,只不过有明有暗,需要读者有一双“慧眼”。
唐僧恼怒之下,写下一纸贬书,与孙悟空断绝师徒关系,将孙悟空赶回花果山,起因自然是孙悟空“屡次行凶”,一而再、再而三“杀生”,严重违反了佛门清规戒律。
孙悟空火眼金睛,妖魔鬼怪在他面前自然无所遁形,唐僧虽是金蝉子转世,但在当时还是凡眼肉身,尚未成佛,识不得妖魔鬼怪,作为佛门弟子,眼睁睁地看着三条鲜活的“人命”先后丧于大徒弟金箍棒下,胸中难免怒气难平,将其赶出门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。
如果仅仅有此“因果”,也不过就是普通的打打杀杀、一般的师徒情感冲突,但这次有狡诈的“白骨夫人”。俗话说:道高一尺魔高一丈。尸魔能修炼成精,自有它的“过人之处”,它熟谙人类(包括猪类)心里,先后变成美丽的村姑、老妇人和老丈,编出了一个为唐僧量身定做的好故事,一计不成再生一计,一环不够再扣一环,直到把唐僧拽到坑里。
对白骨精的所作所为,有一个五年级的孩子比我看得透彻:
“这篇故事告诉我们:不要被表面的样子,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。在如今的社会里,有人表面看着善良,可内心却是阴暗的。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,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。”
孙悟空之所以被贬被赶,自然是因为白骨精的存在,它太想吃唐僧肉了。可是,我们不要忘了还有一个人,不,是一头猪,他在中间起了非常坏的作用。
“不怕神一样的对手,就怕猪一样的队友。”孙悟空就恰好有这样一位猪队友。“三打白骨精”章节中,猪八戒在唐僧面前屡进谗言,放大师兄的“坏水”:
“师父,他要和你分行李哩。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,不成空着手回去?你把那包袱里的甚么旧褊衫、破帽子,分两件与他罢。”
“师父,他的手重棍凶,把人打死,只怕你念那话儿,故意变化这个模样,掩你的眼泪哩!”
一旦唐僧犹豫,这猪货就忙不迭地撺掇,不留一点缝隙,直到唐僧写贬书,将孙悟空赶走。书中没有交代他的反应,估摸着是号召沙僧、白龙马说:“师父没有错,我们为师父点赞”吧!
这头猪曾为天蓬元帅,原也聪明,为何如此?无非是他对去西天取经毫无兴趣,巴不得大家早日“作鸟兽散”,广寒宫回不去了,回高老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这是他的私心,也是他心底一直潜伏的小九九。
在这一章回中,沙僧的笔墨最少,原著里没看到他说一句话,无论是唐僧念咒惩戒孙悟空,还是后来的驱逐,他都一言不发,既没有和猪八戒一起埋汰大师兄,更不在师父面前给大师兄求情,一如既往地当他的“老好人”。
如果他毫不怀疑大师兄的火眼金睛,降妖除魔的本领,和大师兄坚定地站在一起,恐怕也不会是最后的结局,可是,他没有,宁愿当个吃瓜群众。于他而言,沉默是金,都不得罪,两不伤害,何乐而不为?
这些都是明面上的“因果”,其实还有一条不太明显的暗线:唐僧念紧箍咒、写贬书是果,孙悟空先后两次怼他也是因。
三藏道:“悟空,我这一日,肚中饥了,你去哪里化些斋吃。”行者赔笑道:“师父好不聪明。这等半山之中,前不巴村,后不着店,有钱也没处买,叫往哪里寻斋?”三藏心中不快,口里骂道:“你这猴子!想你在两界山,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,口能言,足不能行。也亏我救你性命,摩顶受戒,做了我的徒弟,怎么不肯努力,常怀懒惰之心!”
第一次是在章节的开始,只因孙悟空没有及时去化斋,态度不积极,还怼他,唐僧立马不高兴,连老底都翻出来了。
第二次是在白骨精变成美女子后,被摘桃归来的孙悟空识破,当头要打,却被唐僧拦住。唐僧“只说是个好人”。行者道:
“师父,我知道你了。你见她那等容貌,必然动了凡心。若真有此意,叫八戒伐几棵树来,沙僧寻些草来,我做木匠,就在这里搭个窝铺,你与她圆房成事,我们大家散了,却不是件事业?何必又跋涉,取甚经去!”
孙悟空这话说得明显过分了。书上说:“那长老原是个软善的人,哪里吃得他这句言语,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。”
古人说: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。孙悟空两次让师父“下不了台”,师父不找个理由收拾他,脸面何在?权威何从?取经队伍还怎么带?于是,最终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:一纸贬书在手,悟空热泪盈眶。
一节“三打白骨精”,有伪善狡诈,也有情义无价;有情感纠葛,也有私心欲望;有因果报应,也有世态冷暖……它是历史,是神话,又何尝不是当代史,不是现实发生?
如果还要追问为何有这些“果”?
答:修行不够啊!
西游记读后感2《西游记》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。自问世以来,不胫而走,风靡文坛,故事流传,广及民间,真可谓家喻户晓,妇孺皆知,雅俗共赏。如此之宏著怎一个“梦”字解决呢?不错,《西游记》它的艺术成就、人物塑造、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,多角度的。而在这儿,我只从弗洛伊德的“梦”论入手,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《西游记》。
为了能使《西游记》的创作与梦联系上,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 ……此处隐藏27881个字……发表。所以即使拙文显得肤浅和大而化之一些,也就这样凑合吧。
据吴承恩在《西游记》中记载,这些有后台老板的各色妖魔鬼怪跑到人间以后,不仅想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,或者看中了唐僧金蝉子转世的童男子身体,企图强行拉郎配,而且它们早已在人世间犯下了吮人血吃人肉、致使妖洞内白骨累累的滔天大罪,真是不严厉惩戒而不足以平众生民愤。可这些妖魔鬼怪最终的结局却轻巧得很呢。
我说我们看书得能看出点门道来,才会越看越有味道。读过吴承恩先生的《西游记》大作,在我的记忆中,那些孙悟空降服不了,最终被它们各自的后台老板降服的各色妖魔鬼怪大都是这样的结局:它们被老板降服后,大老板大多随口对孙悟空说,这厮是他殿下的人五狗六或者飞禽走兽什么的,一不小心它就下凡走丢了,本尊这就把它给带回去了,这孙大圣闻听就只好乖乖的放行,等到被后台老板带回天庭以后,这些下凡作过恶的妖魔鬼怪随即又在原岗位履职尽责,从此就又在天上仙宫里悠哉悠哉了。
就因为有后台老板给撑腰,那些妖魔鬼怪犯事作恶后不仅没得到应有的惩罚,而且还继续在天庭里当差做事。原来在这天庭佛国里竟有这等景象。有恶而不应惩尽惩,却区别对待,将何以服众生?这难道这不是你吴承恩老先生想通过写作《西游记》大作以弘扬佛法的“败笔”所在吗?!
西游记读后感14《西游记》是一部流芳千古的神魔小说。这里面描写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,从八戒耳朵中藏的几文私房钱,八戒因为贪吃被孙悟空整的团团转,再到佛果罗汉的索要贿赂,都无不令人捧腹大笑。但是,人们在笑过后,却在不经意间发现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世俗相,都向我们痛快淋漓的揭露了许多深奥的道理。
每当提起西游记,我不得不说的还是唐僧师徒四人的团队作战精神。
在现代社会,人们最需要的就是团队的力量。从小学到高中,老师也在无时无刻的提醒我们要有团队精神。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?都说患难见真情,可我们见得最多的还是抛下队友,独自逃生的人。但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,却给了我们截然不同的感受。
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前前后后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,每一次战胜磨难,都是师徒四人齐心协力的成果,如果说要把他们之间任何一个人除外,都是不可能的。唐僧师徒四人不抛弃,不放弃,不让一个队友掉队,他们最后终于取得了真经,修成正果。无论是唐僧师徒四个人的良好素质,还是团队作战的精神。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。
在《西游记》里,唐僧师徒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功不可没的。也许大家觉得唐僧是一个非常絮叨的人,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。但其实并不是这样。在孙悟空刚刚开始跟随唐僧西天取经的时候,他的性子非常桀骜不驯,仿佛一只发疯的刺猬,你不去惹他,他反而会来扎你。但唐僧却欣然接受了这样的一个“刺头”徒弟,他在生活中尽心尽力照顾悟空,悟空遇到问题时,唐僧也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悟空有时也会撒撒脾气,唐僧就宽容的忍耐着,正因为这样,悟空最终被唐僧温暖的心感化了,驯服了。他终于定下决心要保护唐僧西天取经。
四人的性格迥异,却走到了一起,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。但更重要的是,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赤子之心,他们时刻想为团队付出,为团队做贡献,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。
没有比人更高的山,没有比脚更长的路。两腿残疾的史铁生说:“左右苍茫时,总得有条路走。这条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,便用笔去找。”史铁生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,所以他成为了文学界里一颗璀璨的明珠。但是,不管一个人有多大的才能,与团队的力量不能相提并论。因为团队的力量是不可丈量的,是惊人的。
《西游记》这本书的表面意思是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,但他的另一层含义还赞赏了师徒四人的团队作战精神,这才是故事的精华所在。有人可能觉得孙悟空的本事最大,所以西天取经的功劳全都归功于他。但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。比如在女儿国,唐僧八戒因为误喝了照胎泉水而导致腹痛,只有堕胎泉水才能化解疼痛。悟空在与守泉人激烈对抗的时候,如果不是沙僧的暗中帮助,悟空怎么可能那么顺利地得泉水呢?兄弟齐心,其利断金。悟空的神通固然是广大的,但是如果没有其他人的指点与帮助,只是一个人孤军奋战,他又怎么可能取得成功呢?
在生活中,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与难题,仅凭自己的力量
是远远不够的,在这时如果少了朋友的帮助,答案不言而喻—你将会一败涂地,丧失信心,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走越远。但如果能和朋友一起并肩战斗,就会越挫越勇,不断进取,勇往直前,直到推开成功的大门。
写到这里,我不得不再次提到四人的团队协作精神。唐僧善良稳重,目标坚定,有正义感,是这支队伍的“精神领袖”;孙悟空机智灵活,神通广大,是这支队伍的“智多星”;猪八戒虽然好吃懒做,但幽默风趣嘴巴甜,是这支队伍的“开心果”;沙和尚吃苦耐劳,无怨无悔,是这支队伍的“老黄牛”。四个人精诚合作,共患难,同生死,所以才有希望取得真经。写史记的司马迁说:“才智,德之资也。德者,才之师也。”所以,对于唐僧而言,孙悟空是一位必不可少的助手;而孙悟空虽然神通广大,也需要唐僧这样一位志向高远的师父。有了团队协作精神,他们四人才能互相扶持,互相帮助。最终度过难关,取得真经。
在很久以前,一位老农看到了蚂蚁家族的壮举: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包围了蚂蚁所在的陆地,那块陆地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蚂蚁。蚂蚁们对火是很敏感的,因为他们惧怕那一团毁灭性的红色。感受到了烈火的威胁,蚂蚁们匆忙爬出了洞穴。一阵短暂的慌乱过后,随之而来的是井然有序。它们开始迅速聚拢,聚拢,在短时间内聚拢成为一个庞大的蚂蚁球。这时,火舌顺着草丛极速燃烧过来了,蚂蚁们毫不犹豫的向火舌滚去。此刻只听到“噼噼啪啪”的声音不绝于耳,那是蚂蚁家族中最高贵,最圣洁的灵魂。但是蚂蚁团前进的速度并没有因
此而减缓,反倒是越滚越快,越滚越快。外层的蚂蚁们不断的被烧焦了,被燃爆了,但是最后缩小数倍的蚂蚁团终于滚出了被大火吞噬了的地方,躲过了蚂蚁家族的灭顶之灾!老农捧起蚂蚁们烧焦了的尸体,久久不愿放下。他在想,如果蚂蚁当中没有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,没有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,没有这种集体主义精神,还会有团结紧密的蚂蚁团吗?此时在老农的脑海中闪现出一个词:团结!
《西游记》中的师徒四人,分工不同,职责不同,却不离不弃的经历着同样的生活,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团结。他们性格迥异,却又为了同一个奋斗目标走到了一起。试想,难道他们不正像那个蚂蚁团一样,团结一心,勇往直前?如果他们其中有人不愿意在“外层”受苦,他们还会有最终取得真经的胜利结局吗?西天取经在他人看来是如此的艰苦,但是唐僧师徒四人却做到了。原因只有一个,就是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和为团队做贡献的赤诚之心。
读完《西游记》后,我深知“团结就是力量,坚持就是胜利”的道理。每当遇到困难,只要我们齐心协力,搏击风浪,总能够克服。唐僧师徒四人的团队作战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,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!
“团结就是力量,团结就是力量,这力量是铁,这力量是钢????”这句歌词时时在我的耳畔萦绕,它,就是我在困难中的指向标,在迷雾中的一盏不变的灯塔!
文档为doc格式